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簡稱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、《大佛頂經》,一般稱之為《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。最早記錄始於唐朝開元年間智昇所著《開元釋教錄》與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,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,經懷迪證義,房融筆受,譯成漢文。在北宋之後,楞嚴經逐漸被重視,至明朝與清朝後,《楞嚴經》地位更見上升。但因《楞嚴經》梵文原文本未傳,在唐朝出現時沒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,譯出與傳述記載皆不清楚,自唐代開始,就有認為是在中國寫出的說法,對於它的真假,出現非常久遠的爭議。

歷史源流 (来自维基百科)

《楞嚴經》在唐代中葉成書,並開始流通,最早的記錄見於唐智昇所著《開元釋教錄》與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,隨後的元照著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》中也記載此書。由北宋初,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經《開寶藏》開始,一直到清朝的《乾隆大藏經》都收入正藏中。

 

唐代譯出

譯出時間與譯者

《楞嚴經》並不是由官方正式譯出的經典,缺少官方記錄。此書的譯出時間與過程,有兩種說法,分別出自智昇《開元釋教錄》與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,兩者的說法略有出入。在《開元釋教錄》中說,此書是由懷迪與不知名的梵僧,於廣州譯出,梵僧在傳經之後就不知所終。在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中,則具體寫出梵僧名字,是中印度般剌密帝。他在705年(唐神龍元年)五月於廣州光孝寺誦出此書,經烏萇國沙門彌迦釋迦譯語,懷迪證義,並由房融筆受。般剌密帝在誦出此經之後就隨船回印度了

智昇並未解釋,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記錄,但在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卷末,他曾說,此書根據舊有記錄所寫,未經過刪補,建議採取《開元釋教錄》的說法。之後的記錄,如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》等,基本上由《續古今譯經圖記》的說法傳述而來,認為是此經是般剌密帝與房融於705年(唐神龍元年)於廣州所譯,但是很少提及懷迪及其他人。

兩段記載的差異點甚多。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具體寫出譯出時間705年(唐神龍元年)。但《開元釋教錄》記載,懷迪是先在京師完成譯經,回到廣州之後,才譯出此經。706年(神龍2年),懷迪曾經應詔至洛陽,參與菩提流志譯出《大寶積經》的工作,於713年(唐睿宗先天2年)完成。由此記載,此經應是在713年之後才譯出,而非是在705年譯出。

除譯經時間不同外,參與譯經成員也不同,如般剌密帝與彌迦釋迦,這兩個人名只有出現在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,沒有其他來源記錄。此外,兩段記載最大的不同在於房融是否參與了譯經。據《舊唐書》,房融於705年(神龍元年)流放欽州(今廣西省欽州市),在當地過世。如果採用《開元釋教錄》的說法,此經在在713年後譯出,房融就不可能參與譯經。

假設採用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的說法,一個可能是,唐初流貶高州(今廣東省高州市)或欽州(今廣西省欽州市)者,多取道韶州或廣州。如果採取廣州這條路線,房融有可能是在流放途中,經廣州時參與譯經。另一個可能,是明朝所著的《廣東通志》說,他在長安年間(701年—705年)「嘗知南銓」,如此說成立,房融有可能在705年參與譯經。《廣東通志》說法的最大問題在於房融在705年(神龍元年)才在洛陽因罪下獄,因此在705年之前就被貶至廣東南銓任官的可能性不高。綜合各種說法,學者羅香林推論,如果房融先被貶官至廣東南銓,就可能在廣州參與譯經,之後才再遭流放高州(今廣東省高州市)或欽州(今廣西省欽州市)。但因為目前不能確認房融流放的路線,缺少更進一步的證據,肯定房融是否曾參與譯經

 

流傳過程

《楞嚴經》在譯出之後,如何流傳於世,文獻記錄不多。有二種說法,都出現在宋朝:

  1. 由神秀自宮中傳出:宋朝子璿說,此書譯成之後,因為唐中宗剛即位,房融又被貶,所以未得到官方承認。經神秀大師自皇宮中抄出至度門寺,在禪宗學者間私下流通,後由僧惠振作科判,再傳出。明朝《廣州通志》承繼此說,認為此書是由神秀大師見到房融上奏的經本,方才流傳於世
  2. 由惟慤自房融家傳出:宋贊寧說,此書是禪僧惟愨在洛陽時,由房融家中得到此書,並流傳於世

由神秀傳出的說法,因為神秀於706年(神龍二年)過世,可能性不高。自房融家傳出的說法,則有房融是否曾參與譯經的爭論。但無論是哪個說法,我們都可以知道,此經的流傳,被認為與房融有關。此外,它在唐代的流行,可能與神秀系的禪宗有關係,與保唐宗禪法思想中表現得尤為明顯

根據《頓悟大乘正理決》的記載,至西藏傳法的禪僧堪布摩訶衍,修習依止的佛經之中有《大佛頂經》,可能即《楞嚴經》。學者一般認為堪布摩訶衍是屬於北宗的禪僧,這也顯示了《楞嚴經》與禪宗北派間的關連。

 

宋代興起

此經雖在唐代之後已經流行於世,但是在唐宋之間,並沒有引起佛教界的重視,為它作註釋及科判的人並不多。永明延壽在《宗鏡錄》中曾多次引用《楞嚴經》

在北宋時,天台宗與華嚴宗形成研究《楞嚴經》的風氣,此經開始受到重視。如慧洪《林間錄》中有智顗大師遙拜西方,祈求《楞嚴經》的傳說;孤山智圓禪師也認為天台三觀可由《楞嚴經》印證。雖然錢謙益曾經駁斥智顗《摩訶止觀》須以《楞嚴經》印證,以及智顗曾經祈求《楞嚴經》的傳說,但也顯示當時天台宗徒眾推崇此經的風氣。

 

明清極盛

在明朝之後,此經成為顯學,明末四大高僧皆對它極為重視,大力提倡,如憨山德清大師作《楞嚴經懸鏡》,蕅益智旭大師作《楞嚴經玄義》、《楞嚴經文句》。

因為尊崇《楞嚴經》的風氣,明清之際出現般剌密帝將經卷藏在手臂中,帶來中國的傳說

直到清朝以至於民國,此經仍然極被重視,特別是在淨土宗之內。如楞嚴經中的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印光大師將之列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五經。

註疏

《楞嚴經》注本舊傳百餘,現行四十餘家,大部分屬於賢首宗天台宗禪宗三大家。自古以來,註解《楞嚴經》的人不少,但真正通達其深奧義理,有修有證的人,寥寥無幾。古大德註解中,長水法師《楞嚴經疏》、交光法師《楞嚴正脈疏》、傳燈大師《楞嚴圓通疏》、真界大師《楞嚴經纂注》、藕益大師《楞嚴文句》、憨山大師《楞嚴通議》、錢謙益《楞嚴經疏解蒙鈔》等,均是權威的註解。近代和現代有宣化上人太虛大師海仁法師元音老人蓮龍居士等對《楞嚴經》也有精闢的講解。

SErvices

歡迎參加本寺的《楞嚴經》學習共修

每周日 下午 10am- 2pm时

Thursdays 7–8pm

Sundays 10am – 2pm; 3-6pm

地点:普照寺 (紐約中國城)

20 Eldridge Street, New York, NY 10002